中国有特色高水平政法高等职业院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文件精神,对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我院的实际办学情况做出自我评估。
    一、办学基础能力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同时接受北京市教委的业务领导。学院前身为1982年建校的北京市政法干部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1993年、2000年原北京市法律业余大学、北京市司法学校先后并入。2003年8月,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与北京市第三人民警察学校合并组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主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基层法律辅助人才、基层法律实务人才、中高层次安保人才,同时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
    学校占地面积299784.43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75730.34平方米,生均24.67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实训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等教学生活用房。
    学校办学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为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地方基金)、事业收入(包括学杂费、其他收入)等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3年投入为33815.27万元,生均拨款9.82万元;2014年投入为25664.48万元,生均拨款7.84万元;2015年投入为16288.28万元,生均拨款5.31万元,见图1。事业收入2013年2247.27万元,2014年2198.69万元,2015年2197.55万元。
 图1 学院办学经费收入来源情况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2016)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着力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400Mbps,校园网主干网带宽达到1000 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2694台,网络信息点数3611个,数字资源总量351154GB,有137门上网课程,多数专业应用虚拟实训软件教学,校园实现无线网络部分覆盖。校园一卡通涵盖校内就餐、图书借阅、校内购物、上机上网、实训管理、住宿管理以及学籍管理,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行政办公、教务教学、学生信息、招生就业、国有资产、人力资源、科研信息等多方位信息化管理。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共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9个,校内实践基地53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962个,生均0.96个。2014-2015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量为91151人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013年为10136.84万元,2014年为9179.6万元,2015年为8886.53万元。
    二、“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现有教职工397人,专任教师198人,生师比为15.51,其中“双师型”教师145人,占专任教师比为73.23%。积极推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2014学年企业兼职教师70人,授课学时8197学时。2013学年支付兼职教师课酬36.76万元,2014年为76.47万元,2015年为93.60万元,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见图2。
图2 学院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2016)
    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业务进修、行业企业锻炼和社会服务,专业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一支师德师风优良、业务素质较好、结构比例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设有社会法律工作系、安全防范系、应用法律系、经贸法律系、信息技术系、基础部等5系1部22个专业,目前有中央和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专业5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1个,中央和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实训基地5个,国家及省部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
    在专业建设上,坚持以应用法律类专业为主、相关专业协调发展,专业建设突出“立德明法、重能强技”人才培养特色,22个专业中属于当地支柱产业相关专业17个,占专业总数的77.27%;学生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占在校生人总数的71.63%,均属于当地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与地方产业匹配度较高,专业点学生分布较合理。
    各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与法院、检察院、大型安保公司等优势行业、知名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形成双主体、双主线“双双结合、三递进、三联动” 、“三合一”、““双融合、四驱动”等具有政法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符合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共同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造、课证融合和教学模式方法改革,加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A类课程占7.39%,B类课程占71.55%,C类课程占14.36%。同时,制定落实学院专业核心课等各类课程建设指标,大力推进一课堂教学质量建设,以及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得到实际应用,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四、学生发展
    学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3070人,22个专业中在校生40-99人的专业11个,100-450人的专业11个,学生分布前5个专业分别为:法律事务专业441人,法律文秘专业374人,安全保卫专业298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82人,商务英语专业174人,专业点学生分布情况详见图3。
图3 学院专业点学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2016)
    2013-2015年,我院招生人数分别为1128人、756人、616人,其中第一志愿报考率平均为57.2%;自主招生人数分别为301人、370人、516人,计划完成率平均为96.32%。同时,每年招录京籍退役士兵人数也均为全市最高。详见图4。
图4 招生情况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2016)
    学院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部分核心课程实现课证融合,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获得国家与行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数量稳中有增,2015年我院毕业生人数为1229人,其中有71人取得了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656人取得了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综合取得率为59.15%。见图5。2013-2015年,我院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共计36项,其中全国一等奖5项,北京市一等奖3项。2014-2015年,学生获得全国、行业、地区文体竞赛140多项,其中全国及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
图5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2016)
    2013-201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含直接升学)为96.53%,其中直接就业率平均为89.32%,直接升学率分别为5.50%、7.98%、8.14%,当地就业率分别为89%、83.52%、90.26%,详见图6。2014年行业企业订单学生数占在校生的34.76%。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当地就业为主,以法院、检察院、大型保安公司及基层法律辅助人员为主渠道,体现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为首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法律职业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图6 学生就业和升学情况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2016)
 
    五、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以承办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员会党校、首都政法综治网两大优势服务项目为龙头,基础上,紧紧围绕首都政法系统和法律服务业的建设发展需求,积极与政法部门等合作开展有政法干警职业培训、应用法律研究、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为促进首都政法干警和法律服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为首都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3-2015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均达到200万元,社会服务、技术服务到款额分别为540.47万元、279.12万元、325.73万元,详见图7。其中,社会培训和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为学院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收入的主干部分。
图7 社会服务到款额(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2016)
    总之,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我院在办学基础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能较好地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法事业建设需要。今后,学院将继续坚持“立足北京,服务政法,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办学宗旨,突出“立德明法、重能强技”人才培养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基层法律实务人才、中高层次安保人才为目标,创新教育理念,深化开放合作,优化办学结构,强化内涵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质量,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政法类高职院校。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