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发展
(一)招生与生源分布
1.招生与录取情况
2016年北京市教委核准学院招生计划共计1582人,包括普通高职计划1182人,贯通培养计划400人。参与招生的普通高职招生专业(含专业方向)24个,贯通培养招生录取不分专业。
实际录取情况如下:普通高职共计录取1061人,录取率为90%。其中自主招生录取700人,完成计划100%;统考统招京内外共计录取361人,完成计划75%。此外,贯通培养录取308人,完成计划77%。详见表1。
表1 2015-2016年学院各类招生录取情况统计
年度 | 合计 | 普通高职 | 五年制高职 (七年贯通) |
||||||
统考统招 | 自主招生 | ||||||||
京内 | 京外 | ||||||||
录取数 | 录取率% | 录取数 | 录取率% | 录取数 | 录取率% | 录取数 | 录取率% | ||
2015 | 1283 | 137 | 36 | 256 | 102 | 516 | 100 | 374 | 85 |
2016 | 1369 | 113 | 49 | 248 | 99 | 700 | 100 | 308 | 77 |
3.招生报考影响因素
由表2分析可知,影响学生报考本校的前三位因素是专业爱好、学校品牌和就业优势。综合对比,学院招生状况比去年有明显提高。详见表3。
学校品牌 | 专业爱好 | 就业优势 | 技能培养 | 地理位置 | 他人推荐 | 其他 |
43.46% | 48.36% | 43.54% | 35.35% | 34.77% | 8.47% | 0 |
(二)生源区域分布情况
2016年9月1日前,全日制普通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3031人。外省学生750人,占比例24.74%,比上年增加8.82%;西部地区学生15人,占比例0.49%;农村学生人数1023人,占比例33.75%,同比增加5.52%;贫困地区学生人数16人,占比例0.53%,同比下降13.37%;少数民族学生人数244人,占比例8.05%,同比增加6.51%。
(三)就业与薪酬待遇
1.就业情况
截止2016年10月31日,学院共有高职毕业生1223人,已落实就业毕业生1200人,就业率为98.12%。其中接本毕业生93人,接本率7.6%。其中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身体残疾毕业生共115人,占比9.40%,已落实就业112人,就业率97.39%。详见表4。
就业地区 | 毕业生数 | 参军(入伍) | 单位用人证明 | 签就业协议 | 签劳动合同 | 已出国 | 已升普通本科 | 志愿服务西部 | 自主创业 | 待就业 | 就业率(%) |
总计 | 1223 | 9 | 175 | 869 | 41 | 7 | 93 | 1 | 4 | 23 | 98.12 |
北京地区 | 1031 | 4 | 24 | 868 | 35 | 6 | 70 | 0 | 1 | 22 | 97.87 |
京外地区 | 192 | 5 | 151 | 1 | 6 | 1 | 23 | 0 | 3 | 1 | 99.48 |
自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学院共举办中型双选会2场,引进单位105家,提供1300余个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10场,引进单位30余家,提供400余个岗位,就业信息网发布招聘信息提供1450余岗位数。全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150余个,供需比为2.6:1。
2.薪酬待遇
2016届毕业生平均起薪点为3338.76元,比上年增加12.58%,专业大类就业薪酬主要区间为2700-4700元之间,大多数毕业生薪酬集中在3000-3500元。其中,法律大类毕业生月均收入2703.51 元,公安大类毕业生月均工资3691.67元,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毕业生月均收入3541.67元,文化教育大类毕业生月均收入3104.28元,公共事业大类毕业生月均收入3049.95元,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月均收入3848.86元,土建大类毕业生月均收入3774.65元,财经大类4770.27元。各专业月均收入情况详见图1。
专业大类中,法律大类毕业生就业薪酬起点与往年基本持平,其他大类稳步月均收入上升,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就业薪酬居上。
3.计分卡指标分析
指标 | 单位 | 2015年 | 2016年 | |
1 | 就业率 | % | 95.32 | 89.04% |
2 | 月收入 | 元 | 2827.42 | 3338.76 |
3 | 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 | % | 79.09 | 77.43 |
4 | 母校满意度 | % | 94.97 | 88.27 |
5 | 自主创业比例 | — | 0.08 | 0.33 |
6 | 雇主满意度 | % | 85.17 | 99.67 |
指标 |
单位 |
2015年 |
2016年 |
|
1 |
生师比 |
— |
16.63 |
14.06 |
2 |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
% |
85.29 |
86.23 |
3 |
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 |
天 |
23.76 |
25.66 |
4 |
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占比 |
% |
8.57 |
4.04 |
5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
元/生 |
21408.17 |
28722.2 |
6 |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
个/生 |
0.44 |
0.75 |
7 |
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
天/生 |
5.87 |
8.40 |
(二)教育教学改革
1.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
2016年,围绕国家司法体制改革、首都社会发展、政法行业一线需求,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的通知》文件精神,学院与法院、检察院共同确定国内安全保卫(海外安全管理)、法律文秘(法官助理)、司法信息安全、司法助理(检察官助理)、法律事务(知识产权法务助理)等五个重点专业作为贯通项目试点专业,招生计划400人,实际录取308人,完成计划77%,在全市居前位。截至目前,学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秉承“从职业需求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行动中学习”的高职教育理念,从建设思路框架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国际交流、考核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等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2.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和完善学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为重点,以课堂教学质量督导评价为抓手,借助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构建“5+2”个模块相沟通(即“人才培养质量年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适应社会发展能力评估”与“教学常规检查、大学生跟踪调查社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网络化、动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探索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3.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中心环节,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学院通过废、改、立,对120项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新增《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3项制度,废止18项制度,修改29项制度,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风学风建设、教学与学生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4.教风学风建设
学风教风建设是学院提高育人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是学院创品牌、树信誉、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学院重视学风教风建设:一是多次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学风教风建设问题,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学生学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京政院学发〔2016〕32号)、《关于开展教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京政院教发〔2016〕6号)、《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京政院发〔2016〕50号)等文件,对专项整治学风教风问题做出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二是多年来持续开展一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着力提高一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开展教风学风建设月活动,教学系部和教务处、学生处等教学与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在开展学风教风专项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巩固阶段性成果,细化各项具体工作,切实把学风教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学风教风建设常态机制;四是加强教学规范建设,狠抓教学秩序、教学工作规范和师德师风建设,逐步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
5.师资队伍建设
从年龄、性别结构上,我院专任教师总计为197人,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专任教师中女教师136人,占69.04% ,男教师61人,占30.96%;专任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35岁以下教师27人,占13.71%,35-44岁教师101人,占51.27%,45岁以上教师69人,占35.02%。
从学历学位结构上,学院专任教师学历结构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具有博士和本科学历教师也占一定比例。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共197人中,具有硕士研究生 152人,占77.16%, 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9人, 占9.64% ;本科学历教师26人, 占13.20%。详见图2。
图2:专任教师学历学位结构
从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7人,占28.93%,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9人,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以中级为主,具有中级职称136人,占69.04%;另外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1人,未评聘的3人。详见图3。
图3: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2016年,为了满足学院贯通培养项目师资以及高职专业课程教师的缺口,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修订完善了《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等师资管理制度,通过院外招聘、院内调整、院外聘期、院内兼职等方式配齐配强教师队伍,通过试讲考察聘请了一些校外的富有中学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到贯通项目教学一线。为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了一些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参加相关的进修培训和行业企业实践锻炼,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教学能力,使得教学内容能够紧跟行业企业的变化发展和需要,促进了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61人, 占81.73%。
6.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016年,我院科研工作继续以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为宗旨,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科研课题来源更加广泛:纵向课题立项3项,包括北京法学会项目2项,北京市维稳办重点调研课题1项,资助金额15万元;横向课题立项3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1项;院级课题4项。顺利完成“中央财政资金资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项目,共资助我院教职工出版学术著作17部、教材19部。
2016年,我院各项科研指标不断取得突破,全院教职员工共有127人发表科研成果230项,其中著作类(含译著、工具书等)21部,教材类10部,论文类199篇,与市法院联合出版《示范性裁判文书》系列丛书,应用法学研究、行政执法领域内的专著、论文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2016年9月,我院主办的《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被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评定为“全国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
2016年,我院作为主发起单位成立的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中国知识产权法院论坛”“第二届京台法律实务论坛”“WIPO仲裁与调解专题交流研讨会”,举办由北京预防跨国犯罪研究会主持的“基层人民调解培训与服务”项目报告与专家论证会,由北京预防跨国犯罪研究会、司法部司法协助与外事司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文化教育中心协办的“新形势下暴力恐怖犯罪的法律应对研讨会”,与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合作开展“在押服刑人员民商事权益保障体系建设”项目研究等一系列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应用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在应用法学及法律实务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三、政策保障
(一)办学经费收入
2016年,学校总收入合计19,370.90万元,其中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13,568.36万元,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2,719.77万元,其它收入总额885.22万元。各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参见图4。
图4:学院经费支出情况
(二)落实政策表
表7 落实政策表
指标 |
单位 |
2015年 |
2016年 |
|
1 |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
元 |
44993.13 |
53738.47 |
2 |
其中:年生均财政专项经费 |
元 |
40394.31 |
8973.18 |
3 |
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 |
人 |
373 |
373 |
在岗教职员工总数 |
人 |
403 |
408 |
|
4 |
生均实习企业财政经费补贴 |
元/月 |
72 |
72 |
5 |
生均企业实习责任保险补贴 |
元 |
|
|
6 |
企业兼职教师人均财政补贴 |
元 |
21742 |
20745 |
7 |
专任教师总数 |
人 |
198 |
197 |
专任教师参加省级培训量 |
人日 |
575 |
472 |
四、国际合作
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专门负责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在承担来华学生的招生、教学、学生、生活管理服务以及安全保障等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融入、创新、规范、特色的高职来华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国际教育项目,成功举办了五年制“学历留学生班”项目(以下简称学历班)、“在华汉语培训班”(以下简称在华班)、“暑期汉语培训班”(以下简称暑期班)3个国际教育项目,“来华汉语预科班”(以下简称预科班)项目1个,共举办短期班3个、中期班3个、长期班5个。2015-2016年,实际共招收来自35个国家(地区)学生304人,其中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61人,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243人,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共计24220人天。详见表8。
表8 国际影响表
五、服务贡献
(一)依托政法委党校持续开展政法干部教育培训
一年来,党校工作部根据市委政法委统一部署,重点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政法队伍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举办了政法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暨教育培训专题培训班、北京市政法系统高层次人才研讨班、政法系统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市委政法委机关干部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以及市委组织部区县正处职领导干部理论研修班、全市组织系统新入部干部培训班、市网信办培训班、市民政局退役士兵培训班等共计13期高层次、有特色的培训班次,培训学员766人。同时,学院结合专业建设,联合法院、检察院、民政局,共同开展在职书记员继续教育、社工继续教育培训班等5期在职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学员790人。
在培训中,探索形成培训需求调研——模块式课程设计——培训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培训质量及时评估——学员学习效果及时测评——培训成果及时总结推广教育培训工作流程,实现培训全过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可复制、可推广,逐步完善以提升政法队伍执政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战训研、专题专项式培训模式为标杆,以常态化、多元化培训方法为辅助,以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为基础的具有政法特色的政法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模式。
(二)依托首都政法综治网为行业提供社会服务
首都政法综治网服务上级领导机关和政法单位能力持续增强。一年来,累计采写原创新闻稿件480篇,策划专题96个,为政法各单位提供图文直播24场,完成第六届政法人才评选、第九届首都政法先锋结果公布等重大典型宣传任务,《首都政法系统三严三实教育》、《北京司法改革解读》等热点专题受到广泛关注、得到政法各单位高度评价,新时期青年法官楷模》专题被中国长安网首页推荐。开展“首都综治与你同行”网络有奖竞答活动、“做讲法治守秩序的好市民”法律知识竞答活动、“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等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累计近600万人次参与活动。市政法各单位、综治成员单位、各区政法委(综治办)共报送信息10万余条,网站日均点击量达到38万次,同比增长18%,在全国各省市政法综治网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和专项宣传活动受到市委政法委和政法单位领导高度关注和肯定。围绕市委政法委舆情工作重点,2016年3月创刊《北京政法舆情热点》,截至2016年9月,累计上报57期,得到市委政法委领导肯定。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新模式
“北京政法”微博、微信影响力持续增强。“北京政法”入驻“今日头条”客户端,三网微博粉丝超过200万;微信服务号粉丝数近2万;两微一端建设取得新进展,2016年7月“北京政法”入驻“今日头条”客户端,“北京政法”头条号正式开通,“北京政法”头条号矩阵同步建设完成,进一步增强了“北京政法”在系统内的牵引力和网络综合影响力。在2015年中国优秀政务平台推荐及综合影响力评估中,“北京政法”荣膺“2015年度中国优秀政务新媒体”;人民日报联合新浪微博发布的《2015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中,“北京政法”入选“北京十大司法系统微博”。在2015年人民微博影响力评选中,“北京政法”荣获“人民微博十大最具亲和力政务微博”。
(四)发挥专业及人力资源优势拓宽社会服务广度
2016年,我院接受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委托,为该院智库服务管理制度建设进行了专家论证并起草了相关文件;承担了北京市朝阳区社会办委托的社区矫正社工服务项目,并与朝阳区的司法所合作,开展了社会调查社工服务项目;承担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首都青年普法志愿者基层公益行”顺利开展,先后组织了4次法律服务活动,我院师生深入街道、社区,进行法律咨询与宣传,取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院被中华志愿者协会授予“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承接首都综治办、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民政局、丰台区政法委、昌平区司法局和北京市保安协会等上级和政法单位的专项活动宣传、新媒体运维等服务项目,承接各类社会服务项目,为上级领导机关和政法单位提供服务,合同金额达120余万元,提升了学院服务社会的领域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得到行业的一致认可与信赖。
(五)服务贡献表指标
表9 服务贡献表
指标 |
单位 |
2015年 |
2016年 |
|
1 |
毕业生人数(合计) |
人 |
1218 |
1223 |
其中:就业人数(合计) |
人 |
1161 |
1089 |
|
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下三类都填,总和不受100%约束): |
— |
— |
— |
|
A类:留在当地就业比例 |
% |
62.98 |
85.80 |
|
B类: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比例 |
% |
49.99 |
59.57 |
|
C类:到国家骨干企业就业比例 |
% |
23.68 |
29.87 |
|
2 |
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 |
万元 |
1582.39 |
71.68 |
3 |
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 |
万元 |
600.25 |
935.23 |
4 |
技术交易到款额 |
万元 |
|
120.41 |
5 |
非学历培训到款额 |
万元 |
|
30 |
6 |
公益性培训服务 |
人日 |
109512 |
107027 |
主要办学经费来源(单选): |
案例2 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儆堂集等多家养老服务公司,秉承“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理念,以共同培养高素质养老护理员为目标,开展全方位紧密合作,整合双方资源优势,深化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破解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内部管理和人才保障等各方面难题,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一是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和专业团队。校企双方互派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共同管理专业教学、担任专业指导教师,讲授老年健康照护技术、常见疾病预防与照护、社区康复等专业课程,并以企业的标准来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针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生涯与规划、养老护理工作实操经验分享、认知症老人的护理经验、与老人的沟通技巧、老年活动策划与实施等重点开展课程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是学生学徒制实习。根据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院校为企业安排实习生实习就业双选会,双方在自愿、平等、协同育人的基础上相互选择。企业在学院整体实习实训工作和学习安排的基础上,负责为实习期学生制定更加详细和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并提供多种学习岗位供学生学徒学习,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安排足够的企业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担任带教师傅,保证学员在实习期间多元化发展。实习结束后,企业除完成学院规定的学生的实习鉴定工作之外,还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动态向学员提供职业规划辅导、面试技巧、就业信息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后由院校老师和带教师傅双重考核,在学生通过考核后,先在企业内工作,并签署正式劳动合同,享有正式员工福利及待遇。
三是体验性、跟岗性实践。除正式实习外,企业优先为合作院校学生提供寒暑假和周末的兼职岗位或勤工俭学岗位等短期实践,如假期有偿安排学生协助机构内老人助浴、喂饭、陪同聊天、进行社区老年人入户评估、老年活动互动等工作体验。
六、面临挑战
(一)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还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还有待深入,课程效果还有待提升,教学模式方法改革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化。
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够成熟,一体化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之中。
3.国际合作和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教学标准等方面对国际上的输出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在职业教育高端化、国际化加强建设。
(二)发展思路
适应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和首都政法事业发展需求,以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向,深化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新思路新模式,加大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改革力度,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体制改革和首都政法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